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

[目] 大藝術家The Artist(2011)

是由法國導演米歇爾·哈札納維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製作的一部默劇電影。
說得上完整看完的默劇,可能只有[摩登時代],
那部片子給我的感覺就是,一群有強迫症的人...

大藝術家,是對那些已逝去的致敬。
導演觀察20年代默片的拍攝手法,
將過去的美好,完整搬到現代來。

電影時間點從1927年,默片時代全盛時期開始,
默片大明星George Valentin事業如日中天,
一次巧遇小牌明星Peppy Miller,
兩人間似有若無的感情沒有結果,
George只告訴Peppy,若想要成為女主角,
就要與眾不同。
此時有聲電影漸成氣候,
但George不屑與之為伍,
因此自掏腰包成立公司繼續拍攝默片。

1929年經濟大蕭條,此時在電影界有聲電影漸漸成為趨勢,
Peppy成為了好萊塢當紅新星,
George卻因默劇乏人問津,而潦倒落魄。

電影在這個環節詮釋的很好,
所有的人、事、物都有下臺一鞠躬的一天,
由其時代的變遷快速,往往連鞠躬的時間都不留,只是被毫不留情的推翻。
不只是默片,
有太多過去的美好,被快速進步的時代推翻,
我們睥睨為落伍的東西,都是老一輩人賴以為生的寶物。
現代的存在,也是因為有前一輩的落伍鋪陳。
因此,任何人都有落魄之時,
還在勢頭上時,多多體會吧~
不要遺忘那些已逝去的過往,
當未來自己要離開舞台時可以坦然一點。

Peppy始終記得George告訴他的事情,
也認為自己的成功有部份是因為他,
因此在成功之後,
千方百計的想幫助窮困了倒的George重新站起來。
最後,另一個新興的電影種類-歌舞片,
成為George重返螢幕的契機。

這樣的銜接很合理,
歌舞片正好就是經濟大蕭條後,
人們為了逃避現實的空洞,
而拿歡樂的歌舞場面填補。
George因經濟大蕭條跌倒,
卻也因經濟大蕭條再起。
最後隨著Peppy和George歌舞片片段中結,
兩人的呼吸聲中,正式進入有聲時代。

沒有留言: